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布达拉宫守护者的一天

边巴次仁 春拉 发布时间:2019-03-27 14:44: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唐卡(资料图) 记者 刘修兵 摄

  3月的拉萨,春回大地,阳光和煦。巍巍红山之巅,布达拉宫依山凌空,金光四溢,巍峨壮观。

  早晨8时30分,布达拉宫红山上下400余名管理处工作人员已各就各位,开始他们守护这座千年宫殿每一天的工作序幕。此时,离拉萨机关单位正常上班时间还有整整一个小时。

  民主改革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维修,确保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如今依然耸立世界屋脊。2018年,布达拉宫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6%。

  红山下的守望

  8时30分,晨光抚过布达拉宫金顶,红山脚下雪城古老的南大门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长龙”一如往常。

  9时整,大门缓缓打开,34岁的旦增多吉已就位。“左右两侧安检口都一样,请大家顺着队伍前行。”他不断发出友好的提醒。

  旦增多吉,布达拉宫雪城管理科副科长,在布宫工作已13年。

  “布达拉宫举世闻名,作为守护者的我们就像一面镜子,能看到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带高原特有的灿烂笑容,他说,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也很光荣。

  嘀、嘀、嘀,入口处安检仪响声不断,安检人员快速有序地核对参观者的门票、身份证件、随身物品等,一旁督导工作的旦增多吉不时走近人群答疑解难。

  经多年科学监测人流控制值和大数据核定,布达拉宫一天安全承载量在5000人以内。同时,为缓解接待压力,布达拉宫每日限定的门票根据时段进行再划分,每20分钟为一批,合理控制上山人数。

  “每天东、南大门都会同时打开,确保参观人员快速通过。同时,雪城内的景点也为游客免费开放。”旦增多吉口中的雪城,位于红山脚下,是一座占地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完整保留有22座旧西藏地方政府办公场所及僧俗贵族宅院。

  2007年,雪城正式对外开放,丰富了游人参观的内容,也有效缓解了布达拉宫同一时段旅游接待的压力。

  “我们在山下做好入口处的工作,上山参观才更有保障。”他说,每天除了做好24小时安保工作,还要协调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参观游览等事宜,工作量很大。

  酥油灯前的守护

  旦增多吉就位的同时,布达拉宫的灯香师们也开始陆续离开僧舍,拾阶而上,朝着各自的殿堂走去。

  今年54岁的洛桑曲扎,作为一名灯香师已在布达拉宫守护了24个年头。对于僧人的他来说,这里既是修行的地方,也是工作的地方。

  8时40分,与其他灯香师一样,洛桑曲扎来到殿堂内。此时,窗门紧闭的宫殿静谧、庄重、神秘。不一会儿,随着灯香师一一掀开藏式黄布窗帘,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满整个殿堂。

  打扫卫生、认真排查殿内有无安全隐患,随后到佛龛前小心翼翼地供水、上香、点亮酥油灯。洛桑曲扎说,灯香师的每一天就是在传统的仪轨中开始。

  “每个开放的殿堂内都有两名灯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守护文物,保持殿内清洁,服务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众与游人。”洛桑曲扎说。

  据介绍,目前布达拉宫实行严格的文物管理制度,每一尊佛像、每一个文物都有清晰的登记备案;每个殿堂内数以千计的文物主要由当班的灯香师一刻不离地把守。

  灯香师还会协助管理处各部门开展查库、夜间值班、佛像装藏、文物普查等工作。

  红山间的守候

  当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文研室、数字中心、维修科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岗时,前一夜各科室抽调夜间值守的人员便开始与保卫科白班同事间的工作交接。

  “5+2、白加黑,7天24小时不间断守护。”今年41岁的布达拉宫保卫科科长扎西说,布达拉宫内不仅安装了先进的数字高清智能预警信息监控平台,24小时实时关注每一个角落的情况,还组建了一支布局在红山间的巡逻队。

  他们要在各殿堂、入口处、监控平台等不间断值守,细致掌握宫殿每一处的安全保障事项,甚至每个殿堂内使用几根酥油灯灯芯都要精确掌握。

  每天闭馆后的查库,更是布达拉宫连续34年确保文物古迹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记者看到,下午待最后一批参观者出宫后,红山上下工作人员手中的对讲机开始逐一通报各殿堂清场情况。随后,一支由管理处领导带队,由保卫、水电、行政、灯香师、消防、维修等科室近20人组成的查库队,开始了这一天闭宫后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依次打开各殿堂的大门,对殿内古迹、文物、水电、香炉等各项内容一一进行排查,待所有人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再将殿门一一关闭,签字确认,查库结束。

  18时30分,布宫广场上来往车辆渐增,拉萨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此时,红山间的布宫守护者已开启傍晚的巡逻保卫模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