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有去处 分类“新升级”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措麦村“美丽乡村”建设正当时
冬日暖阳下,记者驾车行驶在去往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马镇措麦村的乡间小路上。车窗外,牛羊在休耕的田里寻着食物,远山雪帽渐厚;穿田而过的沟渠里,冰面下依然水声叮咚,曾经漂浮的垃圾不见了,一起风就飘飞乱挂的塑料袋也消失了。如今的措麦村,处处是一幅闲适整洁的景象。
2018年9月以来,在城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堆龙德庆区马村和措麦村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并下大力气实行垃圾分类,探索从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到终端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形成了户整理、村集中、乡转运模式,彻底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就在不久前,措麦村的小学、村委会、蓄水池等地盖起了4个占地六、七平方米的仿木色的棚子,棚子下整齐地放置着6个垃圾桶,并分为有害、厨余、可回收、其他四分类,这里就是村级“开放式生活垃圾分类暂存区”。
不仅如此,全村165户家庭的门前摆放的垃圾桶也“升级”为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垃圾桶。“以前是把不能回收的倒进一个桶里,现在又进一步细分。”措麦村村民格桑多吉笑着对记者说,“发放垃圾桶的同时,村里的干部和户长还向我们宣传垃圾分类和文明创建。现在大家都有了垃圾分类意识,村里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日子过得很舒心。”
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好,必须抓好源头治理。在新的“分类”要求下,措麦村专门召开集中学习会,下组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节庆活动,均积极做宣传。“我们依然发挥着干部带头作用,重复做、反复做、不断做,村民从模仿到身体力行,习惯也就慢慢改变了。”措麦村第一书记索朗益西告诉记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看似是群众家门口的“小事”,但要把这件“小事”做精、做细、做好可不容易,所以一直以来,垃圾分类工作中都有干部的示范带动,进而全体村民踊跃参与。
索朗益西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设有四个“开放式生活垃圾分类暂存区”。“除寺庙、小学、村委会是由各自负责进行管理外,蓄水池旁的‘开放式生活垃圾分类暂存区’处在公共区域,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也很考验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索朗益西说道。
那么,如何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积极性呢?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建涛认为,在人口较少的村子,奖励性措施取代强制性措施比较有效,就如措麦村的垃圾分类兑换中心,“生意”依旧红火。“在我们村,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来这里进行垃圾兑换,大人们兑换生活用品,孩子们一般喜欢兑换饮料、方便面。”措麦村垃圾分类兑换中心工作人员平措卓玛说。
“我们不会强制性要求老百姓必须进行垃圾分类,但我们会在原有的‘以物易物’兑换机制上,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按月或者按季度,对垃圾分类率较高的家庭进行奖励和表彰。”张建涛说,措麦村垃圾分类“升级”的目标是,减少或保持措麦村环卫工人的现有数量,将来环卫工人只需到每个垃圾分类暂存区回收垃圾就行了,这样才算真正做好了垃圾分类工作。
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了措麦村村民的习惯,融入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中,而这条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径,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了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拉萨市不断提升科技治污水平强化污染源信息化监管
近日,记者从西藏拉萨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强化污染源信息化监管,我市不断提升科技治污水平,推进全市61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规范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设备。[详细] -
西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考察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
5日,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江白带队与即将出席自治区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列席人员前往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实地参观考察安置点建设、搬迁群众入住和搬迁点配套产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详细] -
冬日西藏拉萨与候鸟相约
冬季的西藏拉萨,日光倾城,阳光的热情抵消了冬日的严寒,这里的天气甚至比我国北方的一些地方更加温暖。每到冬季,成群的候鸟便会如期而至,来到拉萨度过冬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