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数记录增至1072种
图为评审专家之一,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左一)发言。 张伟 摄
10月14日,记者在拉萨召开的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验收暨鉴定会上获悉,历时8年,西藏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及其动态变化基本摸清,全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数由20世纪末记录的701种增至目前的1072种。
据悉,作为中国大中型野生动物最多的省区,西藏曾于1998年开展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历时4年完成。按照每隔10年开展一次相关调查的规定,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于2013年启动。
图为西藏两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对比。 张伟 摄
目前调查任务已完成,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研究员刘务林表示,与第一次调查相比,本次调查范围更广,调查物种的种类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参与调查的科研院所及专家、技术人员数量更多,整体专业素质更高,野生动物调查手段更加科学、技术更加先进。
本次调查成果之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西藏自治区调查总报告》显示,“总体评估,西藏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增,近20年来年增长率区间为2%至3%,个别物种增长率更高。”
图为在拉萨召开的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验收暨鉴定会。 张伟 摄
“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其新物种的加入也不断刷新了纪录。”刘务林说,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157种目的物种,发现并命名了大型哺乳动物白颊猕猴和珍稀特有野生动物察隅湍蛙等新物种,还记录了一批中国新记录属、中国新纪录物种、西藏自治区新记录物种。
评审专家之一,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认为,本次调查填补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研究空白,可为今后西藏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优化调整、国家公园建设、野生动物资源监管及生态环境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研究员刘务林(左一)作成果汇报。 张伟 摄
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西藏是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整体属于高寒地区,伴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随之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西藏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蕴藏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次建立野生动物本底数据库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详细] -
日喀则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
在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中坚持以农牧区垃圾处置、“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详细] -
八宿县曲扎村发展高原生态种植业:“小平菇”撑起“致富伞”
在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帮扶下,曲扎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克服高原种植困难,在家门口种植出了平菇,群众有了盼头,生活更有了奔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