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厚植生态含绿量 提升发展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3-07-20 11:09:00来源: 青海日报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磐心守“塔”筑屏障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天的青海,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实际行动把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仲夏时节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大小11只棕熊野外觅食的画面被牧民拍到并一度“引燃”网络。画面中的每一只棕熊都悠然自得,这不单单是对物种活动的记录,更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群奔跑的藏野驴,结群迁徙的藏羚羊,悠闲觅食的雪豹,欧亚水獭快速窜游,一个个动人场景是青海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

  三江源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中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一路改革创新、大胆求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青海为中国建设国家公园、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作为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7类87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18%,高于全国18%的平均比例。

  随着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如今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步入了巩固提升新阶段,正高质量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高水平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高站位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高效率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

  今天,国家公园为青海生态树起新标识、拓展新内涵,青海省多部门联合建立“中华水塔”守护人+公共利益代表行政执法与公益司法协作机制,推进全链条的“中华水塔”守护人体系建设。同时,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各项筹办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相约最美季节,业内“大咖”聚首将再次为青海推进国家公园建言献智。

  9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滋润广袤的华夏大地,三江大地上处处流淌着大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幸福。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绿色“版图”在拓展

  寒旱地带的“绿色奇迹”创造者段国禄,是青海金融系统大寺沟绿化区护林员,30年前加入南北山绿化工作的队伍当中,那年他18岁。当时在他看来,西宁城竟然还有如此艰苦的地方,寸草不生,风沙还特别大。

  现在,林子长起来后,山上已经形成了小气候,降水多了,风沙也少了,树木的成活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环。这要从1989年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并成立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如今,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西宁南北山终于披上了“绿装”,不仅是人们接近大自然的好去处,还成了提高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绿色“长廊”。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南北山绿化工程一、二、三期建设期间,栽植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河北杨、山杏、山桃、沙枣、暴马丁香等乔木,同时混交柽柳、柠条、沙棘、白刺等灌木,建成了生态功能较为稳定的混交人工林。工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7.2%提升到79%,西宁南北两山经过绿化变得郁郁葱葱,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极大提升。

  西宁南北山绿化在青海省国土绿化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2017年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土绿化行动在青海大地上掀起,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植树规模可谓是历年之最。而后几年,国土绿化行动成为每年春天和青海不变的约定,先后经历提速三年行动和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步入科学推动国土绿化的新阶段。今年将计划完成国土绿化26.67万公顷,防沙治沙8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目前各项任务也在稳步推进。

  而今,青海省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建立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和57.9%,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

  一棵棵树苗被深栽进土里,嫩绿的枝芽释放生命的张力和生态活力。今天,当山川大地上的绿色“版图”不断拓展,从党政机关到村巷社区,植绿爱绿护绿已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和行动。

  产业逐绿向前进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凭借绝美而独特的山湖风光,成为众多游客旅游打卡的首选目的地,在这里观山看湖,领略草原的辽阔深远。如今,青海湖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坚守生态红线底线,正处在创建国家公园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叠加”期,将在保护生态的维度中拓展绿色发展的路径。

  青海湖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地位重要,如何辩证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成为青海湖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把生态保护优先放在突出位置,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发展始末,不仅从景区内的旅游产品升级入手,也从景区外生态旅游带动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等多点发力。

  如今,生态旅游的发展效益在环湖乡镇正不断释放,带动着广大群众盈收致富,在生态产品的持续多元中,生态环保理念被持续深耕。环湖周边,牧民群众不仅依托生态旅游谋起绿色营生,而且依托“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等活动载体,躬身于行自觉成为青海湖生态的保护者。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的“颜值”,找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有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宝贵的生态资源正转化为能动的经济财富,各行各业向绿而生、逐绿向前。

  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从一项项生态保护的具体行动到衍生更多生态财富,生态与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正阔步而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