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美丽的“太阳城”
原来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现那曲市)文部办事处早已更名为尼玛县了,而“尼玛”在藏语里又是太阳的意思。这名字不但好听,还切合实际。因为平均海拔5000米的尼玛县与双湖县一样,无疑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尼玛和双湖两县在西藏开发无人区的伟大事业中一同诞生。这对孪生兄弟当时一个名叫文部办事处,一个名叫双湖办事处。
这是文部办事处(现尼玛县)小镇旧貌(唐召明1989年摄)
从1987年我第一次独闯藏北无人区以来,就与这两个地方深深结缘。尤其是2009年盛夏,我再来尼玛县采访时,所见所闻更是难以忘怀。
我一直很喜欢双湖、班戈和尼玛新城,特别是尼玛新城。那是因为这座“太阳城”规划合理、很干净,每天清晨有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全城仅有的一条街道笔直地一通到底,街道两边还铺着人行道砖,既漂亮,又美观。
由于这里气候条件不适宜植物生长,街道两边没有铁栅栏一类围起的“绿化带”,全铺着人行道砖,街道两边的建筑也是全新的,在藏式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现代元素,色彩更加柔和、造型也更加大方,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全城看上去简洁而无杂乱之感。当地人说,这都是援藏干部的功劳,因为尼玛县城就是援藏项目之一。
从第一批援藏干部起,中国海油就十分重视尼玛县城的建设。2002年至2004年,中国海油主要用在县城建设的援助资金就有6000多万元。
这是中国海油为尼玛县城援建的尼玛宾馆和新广场(唐召明2009年8月8日摄)
尼玛县地处羌塘核心部分,随着羌塘探险旅游热不断升温,城里便不断出现各种肤色的探险爱好者。于是援藏干部又筹集资金,在县城的中心位置修建了尼玛宾馆,条件相当不错,暖气热水一应俱全,还安装了藏北无人区的第一部电梯,比起内地的宾馆,一点不差。
说起这个宾馆,我听说过这样一段故事。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确定了继续“支援西藏”的政策,相关援藏的政府和单位由受援的县自主选择。尼玛县地处偏远,等县上接到通知,派人去到那曲地区选择对口援建单位时,省、市级的政府单位早被其它县选完了,最后选择了中国海油总公司。
中国海油总公司的“老总”也犯嘀咕:“我们从没有听说过尼玛县,更别说对它的了解了。问遍所有的熟人,没有一个人去过。找遍图书馆,也找不到一星半点的资料。没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02年6月,中国海油第一批援藏干部崔立军和王跃到达尼玛县,分别担任尼玛县副书记和副县长之职。
由于尼玛县老城区正处在山风口,风沙很大,一年中除七八九三个月外,其它月份都有狂风肆虐。援藏干部与县委领导商议后决定重新规划,把县城建到河对面背风向阳的山谷里,中国海油还派来专业的设计施工队伍,所有的建筑都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这是尼玛县城的街道新貌(唐召明2016年10月7日摄)
几年过后,县城里的干部群众惊喜地发现中国海油的援建项目使自己原来的土房子变成了藏式小楼,门前一刮风就尘土飞扬的土坝子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面。原本乱糟糟、随地摆放的地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物质丰富的农贸市场,甚至连街边的垃圾桶也有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还开通了县城至那曲镇的定期长途客车。
尼玛县的干部群众心里真是高兴啊!没想到援藏单位竟如此尽心尽力,看到援藏干部为尼玛的建设操劳不已,进出藏都是直奔机场,在拉萨连个落脚点也没有。特别是进藏时,高原反应本来就强烈,还带着氧气瓶,马不停蹄地赶回尼玛县,当地干部实在不忍心。他们向中国海油领导建议:在拉萨购买一套房子,让援藏干部在进出藏时有个地方休息,缓解一下高原反应。还说购房的资金不用援藏资金,由县上自行解决。没想到这个看来很合理的建议被中国海油领导一口回绝,理由很简单,“我们援藏的是尼玛县,我们的干部就必须在尼玛工作,如果呆在拉萨,那我们还叫尼玛县的援藏干部吗?”一句很实在的话,让尼玛县干部群众从心底倍感温暖!
这是夜色中的尼玛县城新貌(唐召明2016年10月7日摄)
2009年盛夏,我来尼玛县就住在尼玛宾馆。宾馆前是个有电照明的水泥地大广场,两边是文化活动中心和政府办公楼等新建筑,而这些建筑,包括我住的尼玛宾馆在内都是由中国海油援建。难怪夜晚在这里散步、打篮球的人,人人都夸援藏好,都说“我们的援藏干部好”“我们的援藏力度大”“我们的援助实在”等词语,似乎前面不加“我们”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
尼玛县城虽是一个小县城,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贸市场、修车铺、小超市、各种风味小吃店等,应有尽有。
这是尼玛县城街头打着手机逛街的两位藏族妇女(唐召明2014年7月8日摄)
县城街道边有卖肉的牧民,牛羊肉都是新宰杀的,绝对新鲜。还有三五家蔬菜店,像西红柿、莴笋、黄瓜、白菜等都有,还有活鸡和活鱼。告别了过去那种一年四季吃干菜,拿着钱无处买新鲜蔬菜的历史。
可以说,西藏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自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对西藏的政策一直以扶持为主,不但免征农牧业税,国家还投资修水渠、建网围栏和育羔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藏北牧民是真的富裕起来了,马匹作为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飞驰在草原上的汽车和摩托车。
这是尼玛县城正待销售的摩托车(唐召明2009年8月9日摄)
谈及援藏给这里带来的变化,在尼玛县工作了12年的汉族干部、县农牧局局长谢秀国兴奋地告诉我,现在这里乡乡通公路,仅尼玛县就有80% 以上的牧民人家购买了摩托车,还有不少的牧民买了汽车和拖拉机。
以前,牧民放牧一天要走20多公里,十分辛苦,现在是轻松骑着摩托车放牧;以前,牧民每年到县城购买日用品和粮食,骑着马来回一趟少则半月,多则一个多月,现在是自己驾驶着摩托车和汽车来回一趟仅要几天时间;以前,牧民迁移草场、交售畜产品全靠牛羊驮,现在运输任务几乎都换成了汽车或拖拉机。
荣玛乡是尼玛县北部最偏远的一个乡。1976年开发无人区时,它从申扎县迁进无人区,原归双湖管辖,后划归到尼玛管辖。
过去,荣玛乡的牧民群众生活在申扎,他们戏称自己的生活是“一件藏袍穿到头、搬家只需一头牛”,而现在的牧民群众生活富裕程度外人是无法想象的。
前些年,我到荣玛乡附近的几户牧民家里采访,就已是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还有不少家庭有了汽车。
这是中国海油为尼玛县俄久乡牧民援建的安居房(唐召明2007年8月18日摄)
我这次来到尼玛县城,见到一位开着东风牌卡车的荣玛乡牧民,他名叫才多。他正往自家的东风牌卡车里装着新买的电视机、藏柜、卡垫等物品。见我好奇,他兴奋地告诉我:“援藏干部给我们盖了许多漂亮的定居房,我买这些东西是为搬新居用的。”
在尼玛县各乡的公路上,我不时地看到车门上印着“中海石油赠送”字样的客货两用汽车。这种车虽比不上小轿车漂亮,也没越野车潇洒,但作为乡政府的办公用车却非常实用。
晚饭后,我喜欢在尼玛县城先转一转,看一看,然后再用援藏干部文强房里的网线上上网,发些新闻照片报道。
这是圆月高挂在尼玛县城上空(唐召明2009年摄)
也许是这里离太阳最近的缘故,尽管是晚上八点多钟,当我漫步在平坦、宽阔的大街时,太阳仍高高地挂在山头,阳光也似乎更加灼目、更加灿烂了;在天空的另一边,月亮却悄悄地爬了上来。在尼玛的日子,我天天都能看到这日月同辉的奇景和美景,这使得这座“太阳城”变得愈发美丽,更加光彩照人。(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向往高原 向往神鹰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信集团等10多家央企加入援藏,在人类“生命禁区”谱写出一曲曲华美的乐章。[详细]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使牧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其发展繁荣与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详细] -
【藏北故事】那曲镇,我心中美丽的家园
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原来那曲镇所在地的那曲县曾名为“黑河县”,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经县境而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