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治疗“高原眼病” 上海送医西藏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还有两天,藏民旦增拉姆就将在日喀则人民医院做玻璃体切除手术。他是日喀则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第一个受益者,就在一周前,想做玻璃体手术,他还必须跑到内地城市。先进设备的引进对像旦增拉姆一样患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来说,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多了。
5月10日、11日,西藏自治区眼科首届珠峰论坛在日喀则举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眼科学会青年学组的近20名眼科专家“组团”来到日喀则人民医院,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眼病诊疗及新技术应用等讲座,并向日喀则人民医院捐赠了进口裂隙灯显微镜和视网膜计以及朗沐药物等。
日喀则人民医院的眼科副主任德珍医生说,自己这两天非常充实,跟着上海专家学习眼科新技术,查房、讨论疑难病例的手术、治疗,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东方网记者看到,德珍随身带的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查房时她总是凑在最前面,生怕错过专家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和德珍一样,该院眼科医生为了把更多先进眼科诊疗理念和技术搬进高原地区,往往要奔波于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如此大规模专家集体“送医上门”还是第一次。
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邱庆华告诉东方网记者,本次论坛通过普及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规范化诊疗常规等,给当地基层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解决了当地医生外出学习困难的问题。据介绍,近年来,上海的医疗援藏团队通过引进超乳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平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科超声波检查仪,激光、电生理、视野、眼前节照相等一系列设备等,帮助当地开展了干眼症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黄斑变性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诊疗等新技术。
在西部地区,一些“高原眼病”让老百姓过早地失去光明,从而丧失劳动力并由此致贫。“我们这里白内障、结膜炎、干眼症、泪囊炎、高海拔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发病率都是很高的,而且白内障的发病年龄比内地可能要早5到10年。”德珍告诉东方网记者,随着近年来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越来越多的“高原眼病”可以在日喀则人民医院治疗,免去了患者奔波外地就医的苦恼。
“以前在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相关诊疗技术相对落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眼病、黄斑变性、视神经等疾病,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等需要外出诊治,现在在日喀则也能解决了。”日喀则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旺阿医生说,但他同时表示,相比硬件设备,医院眼科人才队伍薄弱,诊断标准与内地医院存在差距,这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急性眼内感染、眼外伤就地处理是最好的,但比如眼内异物的处理,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不是引进一个设备就能解决的,还是需要人才的跟进。”
西藏地域面积大,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一些藏民看病需要奔波数千里,往返一次非常不易。为了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获得优质医疗资源,上海医疗援藏团队常常需要下乡进行义诊或者手术,普及相关疾病防护和保健知识。但对于藏区人民来说,最需要的还是留在“家门口”的医疗专家资源。
据了解,为了让优质医疗诊疗水平长期留在藏区,为高原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上海医疗援藏团队还为日喀则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该中心联网全国多家三甲医院,通过一条网线就能实时完成疑难患者的会诊,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名医诊疗,获得专家级服务,从而有效减小城乡医疗资源差距,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推健康扶贫实现新突破。
-
西藏40例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后重见光明
曲水县敬老院的老人洛桑旦增说:“我今年82岁了,身体很好,就是眼睛看不到。今天医生给我拆线,我的眼睛又能看到了,能有这样免费治疗眼睛的机会很难得,非常感谢这些来自北京的医生们。”[详细] -
“津藏瞳心光明行”进藏送光明
一支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医护人员及多名志愿者组建的医疗队在这里开始了“津藏瞳心光明行”公益援助活动。[详细] -
上海眼科专家光明快车启程送医入藏 精准扶贫医疗援藏
满载医学书籍的新视界光明快车22日出发离沪,拉开了“雪域情,光明行——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西藏日喀则公益活动”序幕。[详细] -
上海眼科专家公益援助归来:西藏日喀则小学生近视罕见 老年眼病早发
“雪域情·光明行”项目赴西藏日喀则公益援助的眼科医生们刚刚返回上海。亲身参与此次公益活动的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集团上海片区总院长廉井财5日对记者表示:“当地孩子几乎没有近视患者,而当地老年眼...[详细] -
北京眼科专家上高原助西藏白内障患者复明
8月7日,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北京同仁张晓楼眼科公益基金会“日喀则公益行”捐赠仪式在扎什伦布寺举行,仪式上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为白内障患者揭纱布并赠送护目眼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