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拉萨八廓古城保护:建筑重生 人文传承

发布时间:2021-07-26 09:04: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拉萨八廓古城保护:建筑重生人文传承
7月24日,拉萨八廓街上的藏式民居装点一新。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百年佛造像店、富有人文气息的纪念馆、烟火气浓郁的甜茶馆、琳琅满目的传统藏装铺、迎来送往的“网红”文创店内,五湖四海的不同语言热闹交流,信教群众在转经道上朝拜诵经……当下拉萨八廓古城的繁荣,绘就了民族融合、传统现代交融的高原“清明上河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赴西藏考察调研。22日下午,习近平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

7月25日,游客在拉萨八廓街商店选购藏族饰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7月25日,游客在拉萨八廓街商店选购藏族饰品。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八廓古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拉萨市的核心地带,囊括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在内的20多座寺院及50多座古建大院,藏、汉、回等多民族居民在此生活、经商。2009年,八廓古城的核心八廓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八廓古城经历多次规划改造,不同阶段的拉萨城市发展规划均将古城保护和发展作为重心工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马扎·索南周扎说,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致力于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实行种种措施保障八廓古城文化遗产安全。

7月24日,转经老人在拉萨八廓街上休息。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7月24日,转经老人在拉萨八廓街上休息。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得益于此,古城内很多年久失修的古建大院得到“重生”。距大昭寺不远处,拥有200年历史的旧西藏地方政府高级官员夏扎家族居住地夏扎庄园,如今已是“中国唐卡之都”唐卡画院所在地。作为古建大院,其使用功能虽有所改变,却仍遵循了传统藏式建筑风格。参与修缮保护的负责人尼玛扎西曾对记者表示,修缮前,该大院的部分建筑已坍塌,为保证原汁原味,后续修复在查阅大量资料和照片基础上进行。

  八廓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既是对传统建筑遗产的修复利用,更是对传统居住方式、人文气息的留存与改善。

7月25日,游客在拉萨八廓街上拍照留念。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7月25日,游客在拉萨八廓街上拍照留念。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马扎·索南周扎说:“以前贵族是这里的主人,后来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主人角色换成了翻身后的农奴和普通民众。在保护古城本体外,保留文化生态气息也是对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尊重。”

  雨雪天气的泥泞、无公厕街道的脏乱、无路灯的黑暗等……这是大多数老一代八廓居民对古城的集体记忆。70多岁的果木桑在古城的藏式大院居住了40余年,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记不清古城经历了多少次基础设施的提升改善。他说:“现在大院有了自来水,垃圾不再像以前无人过问,也没有了像蜘蛛网似的电线,环境一年年改善。”

  果木桑亲身经历的最近一次最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程于2012年12月启动。八廓转经道上约3000个摊位搬离后妥善安置于古城附近的商城,古城的排水、电力线路、管线得到综合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火灾、水灾隐患。

  如今置身古城,街道干净整洁,电线管道整齐有序,藏式图腾风格路灯与传统氛围融为一体,雨季不再积水,基础设施愈加完善。

  今年84岁的卓嘎14岁时就到拉萨生活,至今已在八廓街边居住70个年头。她告诉记者,以前的八廓街都是泥巴路,每逢下雨就给转经的信教群众带来不便,道路两旁商贩的挤占也会造成拥堵。如今商贩进驻商城,泥巴路变石板路,卫生环境大大改善,给像她一样腿脚不便的老人转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人愿意来八廓。

  马扎·索南周扎曾到过佛罗伦萨、巴黎、罗马。与这些古城相比,他认为,八廓古城文化传承更具本地文化的活态和厚重的伦理特色,以大昭寺为中心,转经道环绕,1000多年的转经习俗传承至今。他认为八廓古城有着世界性文化遗产的特质。“既是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

  他也提出大胆设想,将八廓古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纳入大遗产圈,构成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进行保护。

  2013年10月《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发布,西藏首次以法律形式加强对老城区保护。马扎·索南周扎表示,在新时代语境下,人们对八廓古城的认识应与时俱进,立法保护工作以及治理需更趋完善。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