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引领与精神动力

王海滨 发布时间:2018-09-05 11:11:00 中国纪检监察报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当代中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诸多要素和关系交织起来的图景、一派生机勃勃的变化发展景象。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启发我们的改革不能顾此失彼或时断时续,而应该坚持全面性、综合性和不间断性的改革,即全面深化改革。

实践发展催生思想创新,新的思想理论又指导着新的实践,新思想和新实践就在这样良性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在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方法启迪、智慧滋养和精神激发。

思想引领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作为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思想理论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是各种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理论提升,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的本质性、原理性概述。

从总体上看,根据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并且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综合性的系统改革工程,离不开统一的思想和协调的行动,离不开系统的设计和统筹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的政策指导。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坚定的思想指导、理论支撑和战略支持。

具体而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中,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为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就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关键”(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引领和理念支撑。

思维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善于处理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普遍和特殊等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全党应在系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前提下,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在内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这个巨大的方法群。

此外,针对当前的形势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具体提出过诸多思维方式。其中,“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与全面深化改革密切相关。这四种思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是从大尺度和“高度”上来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思维针对的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等问题,主要解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与一域、普遍和特殊、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思维原则;创新思维,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方位,是解决改革的与时俱进问题的思维原则;底线思维,针对改革要有边界约束,在改革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边界,也要保持力度、速度节奏和秩序等方面的可控性。这四种思维还体现出这样的层次关联,即“历史定位(战略思维)—总体框架(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操作规范(底线思维)”。

理论智慧

党的领导干部熟稔于实践工作,擅长于解决具体问题,而对于运用理论框架、培养世界眼光和掌握现代综合治理能力则相对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这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输送了大量理论智慧。其中,有些理论智慧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至关重要且非常管用。

其一,“定位、定标、定法”的战略框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着明确的历史方位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有着清晰的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同时也明确了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这里贯穿着鲜明的“定位、定标、定法”的战略框架。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角度研究问题,强调社会结构状况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方法,从“静态”讲,是社会结构分析;从“动态”讲,是历史过程分析。

历史过程分析,就是既要划清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把握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又要确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历史任务或目标,还要选定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或目标所需要的相应路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发展看作一个具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定位、定标、定法”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定位,就是确定历史方位和历史发展阶段;定标,就是确定一定历史方位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首要根本任务和目标;定法,就是确定实现首要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其二,“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一般而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淀出的基本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智慧。我们要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偏离“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这一基本经验和重要智慧。

其三,“动力、平衡、优化”的运行机制。从机制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综合运用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优化机制的内在要求。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曾运用三大机制的分析框架,分别从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三个根本层面,分析导致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的三大矛盾,认为这是全球发展的三大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是通过改革,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解放思想与政策动员、组织动员,以及运用市场机制与资本运作的驱动作用,使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一切创造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有效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创新活力。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贫富悬殊、发展失衡、矛盾增多、社会无序的问题。之后,我们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平衡、和谐和稳定问题”上。从注重解决发展动力到进一步注重解决发展平衡、和谐、稳定问题,是我国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今天,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仍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层次上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进社会活力;要促进公平正义、解决民生问题、增进人民福祉以保持社会平衡;通过持续改革,充分发挥具体制度和政策的灵活性,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通过激发动力、保持平衡和持续优化,解决三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问题;二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以解决好社会公正和谐稳定问题;三是通过全面科学统筹谋划的优化,解决好发展动力与发展平衡良性互动的问题。

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精神状态是“伟大斗争”的内涵之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育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对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而言,具有强劲的内在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鲜明强调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进事业的根本问题,滋养斗志、昂扬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更强调精神状态问题。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的问题。伟大,即不计私利,敢于担当和勇于奉献,这对于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自我革命精神”,也包含对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的一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不仅不会削弱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不会影响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担当。恰恰相反,它会不断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曲折中发展和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地走向成功,成为一个伟大的党,并不是说我们党从来不会犯错误,而是我们党能够依靠对历史规律和人民利益的遵循与坚持,凭借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取向和境界追求,从而不断勘误纠错,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获得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我革命精神,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坚持改造主观世界,达致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过程也将是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优势的过程。

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以后,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艰难险阻和诸种风险必然会比以往更加严重,除了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把握规律和顺应民意之外,在主观上也需要激发伟大斗争和自我革命的精神状态与奋斗姿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在蕴涵的精神追求,及其对于共产党人激发精神动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必然能够为勇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共产党人激发充沛饱满的精神力量。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