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从中国近代史角度省思文化自信何以重要

赵长茂 发布时间:2018-09-10 11:01:00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党历来注重文化建设,重视坚定文化自信。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段名言阐明了文化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当然,其深刻道理绝不局限于军队,团队、组织、国家、民族、社会亦然。没有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脱离文化求生存求发展,都是没有前途的。同年,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

党的十九大把我们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代中国的惨痛历史证明,没有文化自信,任何努力都没有方向,民族没有前途,国家没有希望。

1840年以前的中国固步自封,长期沉湎于“泱泱大国”的迷思之中。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撞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割地赔款的屈辱和痛苦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与列强的差距,认为西方列强强就强在拥有坚船利炮和制造它们的近代工业,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兴起,通过“造”“买”并举,中国开始拥有坚船利炮。

然而,甲午一战让曾一度总吨位列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瞬间灰飞烟灭,清朝政府的洋务梦碎。国人开始意识到坚船利炮不能使中国免于挨打,更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进而思考:日本何以如此强悍?结论是日本“国强”的原因是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制度变革,于是“戊戌变法”的戏码于1898年上演并在100天后归于失败。寻求制度之变的尝试虽然短命,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政治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喋血及之后的辛亥革命失败,使中国知识阶层意识到,制度变革之难的深层原因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造成的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导致观念落后、民族羸弱、国家衰败。变革文化的呼声催生了“新文化运动”及后期的五四运动,中国社会因此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大变革,中国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科学”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仁人志士的价值追求。但历史地看,这场运动的一个偏颇之处,是一些人在否定封建文化的同时,把传统文化优秀成分也一并否定掉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结果是中国人的文化迷茫,“文化他信”倾向逐步演变成一种不时泛起的思潮,认为中国只有“全盘西化”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因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找回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已提出明确要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目的的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和人文精神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既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西方经验,更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与新时代同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加熠熠生辉,焕发出磅礴的力量。(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