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传承五四精神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金国峰 发布时间:2019-05-22 13:10:00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先后18次提及“爱国”,9次提及“爱国主义”,强调“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五四精神实质的最为深刻的概括。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抵抗外敌入侵,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不屈不挠、救亡图存,涌现出来一批民族英雄,更有成千上万的爱国将士和广大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推向高峰,这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939年,中国共产党将每年的5月4日作为“青年节”。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以及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撰写的《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章中突出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纪念五四运动时,把“爱国”放在五四精神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爱国主义”在五四精神中的核心地位。

  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國”是“国”的繁体字,“國”字原作“或”,表示以“戈”守护“口”,后来在“或”字周围加上方框表示疆域或国土,因此,“国”字可以理解为人们拿起武器保卫的家园——即国家。“爱国”一词出自《战国策·西周策》的“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爱国主义”(Patriotism)一词,是外来语,最初引入中国时翻译为“军国民主义”,后来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改为“爱国主义”,并广泛使用和传播。“爱国主义”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人们对祖先繁衍生息的土地的依恋,即乡土之情;二是人们对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同胞的热爱和对有着共同习俗的文化传统的依赖,即文化之情;三是人们对于承载共同政治生活发展的国家政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即国家之情。

  “爱国主义”属于历史范畴。毛泽东讲:“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来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和现实逻辑所决定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的中国精神,把爱党、爱国、爱社会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中华民族具有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腐败,加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的危难之中,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最为强烈的愿望。20世纪初,无数人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事实上失败,中国社会秩序瓦解、信仰体系崩塌、精神文化匮乏,人们陷入困顿和迷茫之中,整个中国处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在这种处境下,怀抱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关注着民族危亡和人民的疾苦,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写道,“国势凌夷,道衰学蔽,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这句话充分表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目标,即寻求修身治国之道,充分表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已自觉地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复兴作为己任。伟大的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以强烈的“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并倡议“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的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以及人民的美好期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恰恰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华儿女最为真实的情感流露和共同的美好愿景。在此意义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然就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反映和时代要求,而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主题。

  加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百年前,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要加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传承五四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勇担时代责任,永葆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知是情感和行为认同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实现青年学生对国家认知的主渠道。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具体形态之上,并通过各种象征符号来表现,通过一系列制度来运行。受限于个体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人生阅历,青年学生对于国家的认知要经历从最初的具体形态到象征形态,再到抽象形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完整认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青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八个相统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是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首先,制定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规划。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提前谋划、科学规划。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对国家的丰富情感,中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国家的理性认知,大学阶段要注重引导爱国的具体实践。其次,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与管理。博物馆、纪念馆是很好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阵地,要积极建设和使用这些阵地,并采取快闪、H5、VR等形式,做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润物无声。最后,把节假日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国庆节、劳动节等节假日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契机,要多组织“与国旗合影”“重温红色记忆”等情境爱国实践活动。

  三是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新媒体也已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敌对势力往往通过互联网渗透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首先,加快“主力军”挺进“主阵地”。主流媒体要全方位进入网络空间,弘扬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引领线上线下思想舆论。其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网络产品,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平台。最后,打造晴朗网络空间。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要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正确引导网络爱国主义言行,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爱国传播环境。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7YJC710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