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在大变局中提升中俄关系

李勇慧 发布时间:2019-06-06 15:48:00 光明网-理论频道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既深入发展又面临挑战,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变革。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中俄两位元首将从历史使命和战略高度来进一步规划中俄关系,在新形势下推动中俄关系实现更大发展,开启新的征程。中俄两大国元首的互动,必将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大变局中突显中俄政治安全根基稳固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因实力发生变化而加剧,各国依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重塑国际战略格局。中俄在世界大变局中能够行稳致远,在国际战略格局重构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稳定力量中心,主要原因是两国政治、安全利益契合点突出。

  首先,中俄在国内政治的价值取向上有共同语言和利益。在对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反对西方干涉内政,预防颜色革命,反对冷战思维方向上,中俄两国相互借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其次,两国在国家安全利益上互为无可替代的国家。中俄和则双方受益,斗则两败俱伤。今年恰逢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俄两国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推动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曾经,中苏关系历经风雨,承受了国际关系中两个主权国家之间最严峻的考验。如今,中俄建交后总结过去、开辟未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得到巩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形成了最稳定和最成熟的双边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的典范。

  二、大变局中强化中俄经贸合作内生性动力

  世界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严重冲击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这一大背景下,中俄一直强调经济全球化,共同维护世界贸易的规则,重视对世界新技术的利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范式,俄罗斯则提出数字经济,寻求在新工业革命中实现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互补关系明显。

  2018年,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两国在能源、航空航天、互联互通等领域的战略性大项目扎实推进,农业、金融、科技、网络电商等新兴领域合作迅速发展,两国合作共赢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未来,两国将不断促使政治关系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在中俄“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中不断扩大合作的内涵,在产业内加强贸易合作,重视重要领域的全产业链的合作构建,这将更加强化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合作共赢的局面也将使得两国关系更加行稳致远。

  三、大变局中共谋提升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水平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世界格局稳定之锚。中俄关系在国际格局力量分化组合中,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表现出双边关系的高度稳定性和战略性。

  首先,中俄在复杂的地区和全球局势中寻求利益平衡,以维护与美等西方国家的相对均势。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上,比如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以及朝鲜半岛问题,中俄立场保持相近或一致,将相互协作的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其次,中俄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共同坚持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参与,主张建设性地创新和完善合作机制。中俄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大欧亚伙伴关系中以“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核心,谋求与上合组织和东盟在欧亚地区的一体化合作,在G20、金砖国家等平台上进一步突出合作,等等。最后,中俄为国际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四、大变局中确保新型大国关系和双边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不意识形态化,合作共赢等鲜明特点,这是两国政治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友好关系,不仅有助于维护各自国家的核心利益,而且能够有效维护中俄的利益共同体,在国际事务中体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充分发挥中俄关系的战略价值。中俄关系所形成的新型大国关系,将助力中俄共同发展、共同崛起,在现今的国际体系中共同谋求长远利益,不断寻找利益交叉点和扩大利益对接点,不断在两国关系中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战略互信和战略协作的牢固纽带。

  大变局中提升中俄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推动双边关系继往开来,进入新时代,为两国发展振兴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