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局新突破
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两年前的4月13日,我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很激动。两年后,海南开始进入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
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就是要按照中央“以开放为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对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尽快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贸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疫情冲击下自贸港开局的新亮点。
以开放为先,加快推进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进程
中央提出“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当务之急是以服务业项下自由贸易的“早期安排”尽快实现服务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第一,以产业大开放形成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产业基础薄弱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突出矛盾。例如,2019年海南旅游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上海2018年的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足北京的1/30。海南建省30多年的实践表明,没有产业大开放就没有产业大发展。加快建立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自贸港产业体系,重在加快推进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进程。例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免税购物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进程;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出路在于通过加快推进物流、加工、包装、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进程以及中央赋予的海南原产地政策等,将海南打造成为背靠14亿国人大市场、面向泛南海区域的热带农产品加工、储藏、交易中心。
第二,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教育、医疗与公共卫生的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在引用人才。进入发展新时代,在以事业吸引人才的同时,高水平的教育、医疗与公共卫生发展水平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从现实情况看,海南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但教育、医疗与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为此,要以高水平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若经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使海南的教育、医疗与公共卫生发展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就有了重要基础和条件,海南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明显增强。
第三,要着眼于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开放政策的“早期安排”。从多年的实践看,自贸港开放政策的“早期安排”向园区倾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与上海等发达地区不同,海南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园区对全省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很有限。从海南的省情出发,自贸港“早期安排”设计,要立足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情况,把园区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注重园区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将开放政策与“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特殊政策的“早期安排”向全省重点产业倾斜。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要着力在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增长动能、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强化制度创新。以制度型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的重大任务。为此,海南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加快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要在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制度安排,尽快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新前沿。
二是制度型开放需要赋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权。从我在海南工作32年的体会看,政策和体制的不协调始终是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突出矛盾。例如,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施10年来,受制于现行财税体制,其政策效应远未释放,离中央要求的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差距甚远。充分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要尽快授权海南制定出台自由贸易港的相关条例,加快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三是制度型开放要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市场活力不足、市场主体薄弱,是海南经济实力弱的主要原因。加快自贸港建设,关键是要尽快集聚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以制度型开放推动自贸港的开放政策、税收政策等政策优势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由此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市场环境的突出优势。例如,在实行产业开放政策的同时,全面实行企业法人承诺制,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制度与公平竞争制度,明显提高政府效能,打造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洼地”,在最大限度吸引全球优质要素与资源集聚中形成自贸港产业体系。
以特别之举形成疫情冲击下自贸港经济增长新动能
抓住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立足短期、着眼中长期,以特别之举有效应对疫情短期冲击,实现海南自贸港开局的新突破。
首先,依托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促进海南形成基于内需市场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将海南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自贸港“早期安排”政策相结合,使海南成为国内居民国际化服务型消费的重要承接地。当前,要打好“两张牌”:一是以健康“王牌”形成疫情下自贸港开局新亮点。疫情在对旅游业等服务业产生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对“健康海南”提出迫切需求。建议,尽快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出某些“特别之举”,从而形成自贸港开局的新亮点;着眼于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争取“十四五”末期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提升至10%以上,其中公共卫生支出比重显著提升。二是以免税购物“王牌”尽快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实行“零关税”的“早期安排”。2018年,海南人均旅游花费仅为大陆居民出境旅游平均花费的23%。建议尽快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实现“零关税”,使免税购物政策惠及全体游客和全省居民;同时推进免税购物市场的全面开放。由此,促进形成“大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其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是海南“更好发展起来”的最大条件。土地、热带农业、海洋、生态环境等是海南独特的宝贵资源。但总的看,海南的资源利用效益还相当低。2019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的GDP只等于广东的1/4,不足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2018年的0.45%、0.69%。若2025年,海南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达到广东2019年的50%,将带来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需求。另外,从海洋资源利用效益看,2018年海南单位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广东的15.5%、山东的15.1%。若2025年海南单位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达到广东或山东的50%,则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达到5000亿元左右。把潜在的巨大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力关键是制度创新。要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在全省规划统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利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城乡发展统一、环境保护统一、社会政策统一,由此大大提升全省的资源利用效益。
最后,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加大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投资力度。初步估计,若2025年海南全岛取消燃油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250亿元以上;若2025年海南教育与医疗硬件设施接近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将新增投资规模800亿元左右。为此,要加大对海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幅提升海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良好前景与资源价值潜力,面向全球发行公共卫生、医疗健康、教育、现代农业、“智慧海南”“绿色海南”等领域的专项政府债券,用于基础领域投资与“新基建”项目建设。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在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实现到2025年海南医疗、教育水平与5G等基础设施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
吴荻枫:交易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莱德劳诉奥肯”案是一个著名的合同法案例。莱德劳烟草公司的代理人并不知道缔结停战和约的消息,所以他们以低价签订了合同。莱德劳公司不愿履行合同,向法院起诉奥肯,最后这份合同被法庭宣告无效。[详细] -
张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两个着力点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近抓应对瓶颈: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详细] -
黄其松:充分发挥数字政府作用 着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