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黄仁伟:一带一路”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黄仁伟 发布时间:2020-05-26 08:24:00 环球时报

  毋庸讳言,疫情对“一带一路”带来不小冲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疫情加重世界经济衰退是“一带一路”项目进度放慢和部分停顿的直接原因。疫情导致的隔离和航空运输锐减,大批援外工程技术和劳务人员难以返回施工项目和园区企业。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沿线产业园区订单减少、开工不足。

  美国在这次疫情中遭到重创,对中国在地缘政治经济中的任何进展都高度警惕,对“一带一路”的抵制力度也有所加强。美国国会最近立法,要对接受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和贷款的国家停止美国官方援助资金项目。这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恶劣影响,可能迫使一些国家为了保留美国官方援助而放弃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即使盟国要和“一带一路”有所合作,也会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打压。

  原计划中国与欧盟在2020年将举行的一系列峰会和高层外交往来受疫情影响推迟或取消。本来准备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和“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暂时停滞。如果欧洲疫情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则“17+1”的阻力会加大,已经达成的项目也难以及时启动。

  在西方大国的挑唆之下,少数发展中国家把疫情“中国责任论”和“债务陷阱论”结合,出现履约和还贷困难情况。个别国家领导人宣布取消接受中国贷款的协定,有的国家政府声称将中国投资项目收归国有。这类情况可能还有蔓延的势头,它不仅破坏当前“一带一路”的舆论环境,而且对“一带一路”长期发展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由于国际资金来源萎缩,国际经济组织与亚投行、金砖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的合作与融资能力均有所下降。这将影响今后2-3年“一带一路”新项目上马,也影响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经济组织合作态势。

  疫情带来的各国政局动荡逐步显现,有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对“一带一路”项目造成不确定性。在西方媒体影响下,民粹主义的排华反华浪潮与“一带一路”项目下马风潮结合,某些项目的缺失被当地政客利用成为司法争端的口实。

  总之,疫情对“一带一路”的冲击是全面、深刻、持久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思想和工作准备。

  显然,过去五年“一带一路”的有利环境发生很大改变。我们要抓住战略间歇期,认真进行“一带一路”战略调整,适当收缩战线,确保重点地区和项目进展。利用世界经济再区域化的新趋势,进行“一带一路”板块化布局,实现重点地区率先“五通”。首批重点板块应当是东南亚、中亚(连结中巴走廊)、中东欧。如果我们把第一批板块打造成功,对其他板块就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当前世界经济仅存的增长亮点。今年以来我国GDP、出口和对外投资出现全面下降,唯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3.2%,高出我国外贸增速9.6个百分点,占比达31.4%,可谓逆势增长。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我国市场重要性上升,相较美欧发达市场展现出一定替代性。

  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在空海运受限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中欧班列共计开行1941列,同比增长15%,运送17.4万标箱货物,3月以来日均开行20列以上,创下开行总数的历史新高。中欧班列对欧洲抗疫和中欧经贸稳定起到正面带动作用,将有力地抵消所谓“脱钩”的逆流。

  电商和5G将在“一带一路”获得大发展的空间。根据国内的经验,疫情期间是电商发展的重要机遇。这种新商业业态在“一带一路”沿线若得到普及,可以形成巨大的市场网络。义乌小商品市场正与电商合作准备建立全球网点,就是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结合的典型案例。电商、市场网络、5G技术“三合一”,将使“一带一路”跨上“数字丝绸之路”的大台阶。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新的产业链。我国是全球制造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25%的全球制造业集中于我国。“一带一路”带动中国产业链向沿线国家延伸,中国产业园区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亮点,带动东道国的就业、税收和GDP增长的效益明显。大多数国家不会放弃这些收益。中国企业应捕捉沿线国家防疫、复产、复工带来的新商机,对企业“走出去”既要审慎行事,又要优化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从市场需求和产业链联结的视角加以重新定位。

  中国金融业进入“一带一路”市场的机遇增大。由于无限量化宽松造成美元信用下降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得以扩展。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强化“一带一路”融资能力,摸清“一带一路”贷款、投资、援助和债务的结构和分布,破解“债务陷阱论”。提高透明度和国际合作机制,加大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第三方合作”力度,探索中国与欧盟“17+1”投资合作机制。

  公共卫生治理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发展中国家为多,其抗疫防疫的效率和医护资源能力相对较弱,检测和治疗以及防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共建“一带一路”软实力建设的大好时机。一是利用今后2-3年的战略间歇期,调整高校相关专业结构,争取三年内实现“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建立“一带一路”舆情系统,有针对性地调研舆论热点,联系各种国际国内媒体,形成攻防兼备的舆情网络。三是在边疆省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支点城镇,将内地产业转移与沿边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加速边疆地区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作者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