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舒:“稳就业”的六大政策着力点
就业位于“六稳”和“六保”之首,稳就业就是稳民生、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出台了大量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组合式”政策,采取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方式多措并举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新形势,只有把握疫情对就业领域造成的影响并预判其发展趋势,才能够精准施策,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努力降低短期非自愿性失业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受疫情影响而失业的人群将是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政策要将保增长与稳就业有机统一,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继续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特别需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等多方力量,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畅通就业信息流动等方式为就业者提供精准支持,减少摩擦性失业。
二是建立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应对中长期结构性失业风险。必须重视解决技能劳动者占劳动者总量比例低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中高技能劳动者长期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劳动者技能,需要建立起“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终身学习体系;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社会辐射教育资源,特别是为社会亟须的教育、医疗、网络数据等行业输送技能型劳动力;提供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等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持续为就业者职业技能升级提供保障。
三是深化社会性流动机制改革,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动。保证劳动力充分流动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引进安置政策,并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城市承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能够留得下、留得住。
四是完善劳动保护政策,对新业态催生出的灵活就业者提供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就业者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其工作时间弹性、用工形式灵活、劳动关系多样适应了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职业特色鲜明、工作内容丰富的社会特点。与此同时,亟待出台系列行政法规引导新业态企业规范用工,完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相关保护。
五是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劳动力吸引由“个体”向“家庭”转变。劳动力流动不只是解决个体层面的增收问题,而是涉及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性城市融入。为此,要改变以高工资为主的单一吸引方式,转向提供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治安等更复合、多维的城市服务。要优化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对象间的总量、结构、质量和可达性,引导综合性功能城区的形成,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精准化水平。
六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充分挖掘社会领域提供就业岗位的潜力。疫情过后,社会服务领域的就业需求将增加,在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公益慈善等领域就业也将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政府可加大对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税收等多方面政策的扶持,采取制定用人薪资标准、提高岗位补贴标准等方式,吸引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群体向社会领域就业迁移。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
广东:危中见机 先行开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详细] -
张云飞:推进能源革命 助力脱贫攻坚
能源可持续性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在满足人民群众用能需求的同时,我们必须大力提升人民群众能源革命的自觉,以之倒逼能源生产革命。 [详细] -
王孝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与质量,以开放的新突破助推改革发展,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