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2021年展望
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世界经济逐渐重启,并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发达经济体增长5.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7%。但受到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全球排名前10的发达国家占有全球80%的新冠疫苗)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力度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开局良好。
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以2019年第一季度可比的两年等值增长速度计算,我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规模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98%左右。
具体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20年第一季度快速萎缩后,2021年一季度录得24.4%的高速增长,按照相同的测算方法已恢复至疫前的102%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20年第一季度萎缩5.2%后,2021年一季度录得15.6%的增长,恢复至疫前的96%左右,已基本消除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季度,我国总体价格水平变动呈现结构性特征,最终消费领域的总体价格水平在猪肉价格逐步平稳下触底温和反弹,中间生产领域的价格水平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增长的推动下快速上涨,产业链上下游间相对价格调整速度的快慢差异持续增大。
在最终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20年第四季度末至2021年第一季度初触底后迅速摆脱通货紧缩区间,并在3月重回正增长区间,其中非食品类消费品价格的温和上涨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由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开始通过国内生产资料的快速上涨影响到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在中间生产领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2021年第一季度结束了自2019年1月以来的持续下跌,并在3月大幅反弹至4.4%。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较去年5月的-5.1%大幅回调至今年3月的5.8%,上涨超过10个百点;生活资料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亦扭转了去年9月以来的下跌局面,至今年3月已回升至0.1%的上涨区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剪刀差由去年5月约-5.6个百分点快速提高至3月的5.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剪刀差则由去年4月-6.4个百分点快速提高至今年3月的4.0个百分点,总体价格水平调整的结构性特征持续增强。
2021年全年经济展望
我们利用即时预报模型预测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趋势。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四个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8.77%、6.75%、6.99%和6.23%,全年实际GDP同比增长8.85%。扣除2020年低基数因素影响,2021年四个季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速可能分别为:5.63%、5.46%、6.00%和6.43%,全年同比增长5.90%。
CPI增长率呈上涨趋势,2021年末可能超过3%,PPI增长率则始终在3%以上;货币指标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广义货币M2增长维持在9%左右,货币政策持续稳健;财政收入增速呈现上半年高速增长,下半年平稳增长的态势,而财政支出则会大幅增长;2021年大幅增长的还有进出口。
2021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疫苗供应不足与分配不均使得全球经济恢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政策转向带来的金融风险则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亿剂新冠疫苗中,87%以上被富裕国家所拥有,低收入国家仅收到0.2%,且有20多个国家/地区还没有疫苗。疫苗的不公平分配会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巨大损失。研究显示,如果发达国家在2021年完成全民接种,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只有50%的人完成接种,那么,全球经济损失将达3.8万亿美元。按照IMF预期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计算,如果疫苗无法公平分配,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只有2%左右,严重拖累全球复苏步伐。
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好转,经济复苏预期不断增强,全球通胀预期高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也渐行渐近。当前,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存在恢复的不平衡性,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中,若国内外经济恢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节奏、时点不同步,或将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对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进度,并采取一切科学、合理、合法的方式激励民众接种疫苗;同时扩大疫苗供给能力,尽可能保证我国尽快实现群体免疫,积极参与全球疫苗分享计划。
第二,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审慎把握政策转向时机和力度。当前,经济复苏开局良好和资产价格高位并存,宏观环境复杂性加剧,调控难度加大,因此,须精准研判经济形势,实施更加科学精准的宏观调控。面对国际货币政策转向,既要保持国内经济复苏势头,又要防止政策收紧可能导致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引发的金融风险;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恢复情况,切实保障微观主体活力;高度重视预期引导和管理,充分做好应对预案。
第三,释放要素体制剩余,加快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释放要素体制剩余,更好地释放制度红利。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严峻复杂的局面下,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越发重要。二是积极推进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形成。这需要加快释放要素体制剩余,以剩余的再投入来支撑需求牵引供给,创造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
刘志阳:塑造数字时代的农民
4月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数字议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对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宣讲,让农户实实在在看到数字农业的效益。[详细] -
让金融机构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通过视频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向全球释放了中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融入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详细] -
李宏伟: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
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