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培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重要部署,特别强调要“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厘清当前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回望历史,我国产业和产业链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开放后,通过加强多国多区域经贸合作,更大范围地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加入WTO后,通过与发达国家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产业链,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式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眼下,适合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上升。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已积累了显著的资源优势,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基础。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要看到的是,当今世界,随着产业分工持续深化,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或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关键都要构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我们需要从长期角度思考如何平衡产业链的安全和效率,高度重视增强产业链的黏性和韧性,培育安全、稳定、高效、有弹性、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二)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来看,现代化的产业链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技术创新自主可控。二是全球价值链治理和控制能力强。支柱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其中引领企业不仅能获取较高的附加值,而且能在全球范围内自主配置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三是供应链绿色化、智能化。能够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供应链。四是供应链灵活、高效、富有弹性。供应链能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及时作出调整,在市场上出现危机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力;产业链上下游和生产制造各环节等衔接紧密、有高度协同性。
(三)
按照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针对“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期产业链薄弱环节,面向新发展格局,我们应主要从体制引领和产业牵引以及区域整合式创新发展三方面共同发力来提升产业链水平,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第一,完善体制保障。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卡脖子”技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调动各领域资源协同攻关,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二是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助推科技创新。深化认识金融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健全与国际规则相协调、与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支持和专业化服务。三是重视人才建设,发挥人力资本规模优势,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创新积累人力资本。
第二,发力产业牵引。一是继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培育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成为全球市场引领者,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能力。二是统筹协调自主研发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突破产业瓶颈、破解“卡脖子”难题,需要持续投入的“累积性创新”,应由国家主导或以大企业为主要攻关力量,同时也要发挥众多中小微企业经营灵活、创新动力强的优势。三是打造产业生态领军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生态体系。国际经验表明,是否拥有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是否拥有具备“杀手锏”的零部件供应企业,是决定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鼓励优秀企业延伸产业链、开拓新市场,成为行业中的“旗舰”,提升国际竞争力,还要利用全球产业链重构契机,支持优势企业海外并购,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推进区域整合式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使创新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与集聚,促进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强跨区域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协同创新,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性,提高区域研发成果转化率;集中力量营造中西部宜居环境,吸引人才流入,增强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知识溢出、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发挥中西部禀赋并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从而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
徐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 [详细] -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详细] -
王一鸣: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