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勇:保供稳价,确保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其中,针对当前物价形势,会议提出,确保物价稳定和确保能源供应。
同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4%;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0%,环比上涨0.6%。
CPI温和上涨,是继去年11月之后再次回到“2”时代,但仍处在合理区间。在推高4月份CPI涨幅的因素中,食品和非食品因素都起了作用。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区出现反弹,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物流受阻,物流成本上升,加之居民囤货需求增加,造成食品价格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比上月有所上升。环比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1.2%转为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同比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1.5%转为上涨1.9%,影响CPI上涨约0.3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上涨2.2%,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1.78个百分点。其中,受国际油价高位徘徊的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3.0%,但两者同比价格分别上涨29.0%和31.7%,环比涨幅与同比涨幅形成鲜明对比。
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回落。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但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保供稳价决策部署,从而减弱了PPI涨势。
环比看,PPI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看,PPI上涨8.0%,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在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的影响下,国内相关行业价格涨幅回落。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同比价格涨幅回落的有22个,比上月增加1个,涨幅扩大的有9个,比上月减少3个。需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大豆等,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将会对PPI走势持续产生影响。
从影响4月份物价走势的因素看,新一轮疫情冲击、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是主要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未来物价或将面临一定上涨压力,这尤其体现在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上。
有效应对稳物价所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方针不动摇,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围绕稳物价关键环节,持续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保障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供给和价格稳定。针对当前物价形势,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具体举措。
在稳定物价方面,要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夯实稳物价基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特别是重点地区物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确保能源供应方面,在前期支持基础上,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
这是继4月20日部署确保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和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粮食生产供应和提高能源保供能力,显示了中央对稳物价工作的高度重视并释出有力举措。
不啻如此,近段时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频发给稳物价带来的风险挑战,中央持续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国内粮食和能源价格总体稳定。比如,3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从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降低进口成本,促进煤炭进口……
可见,在国内外因素叠加作用下,虽然存在国际输入性因素以及部分鲜活食品短期供给压力,通胀压力有所抬头,但随着中央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和成效持续显现,保持物价总体稳定是有基础的,也存在有利条件,物价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万喆:应对全球通胀危机需综合施策
自去年起,通货膨胀就成为全球经济讨论中的高频“热词”。 [详细] -
欧洲经济复苏面临压力
欧盟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通胀率从2月的5.9%飙升至7.5%,创下欧元诞生以来的历史新高。 [详细] -
刘英: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美俄博弈及其制裁与反制裁将继续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甚至进一步加剧通胀。通胀不降,美联储加息难停,抬高的利率还将带来次生灾害,抑制复苏脆弱的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前景堪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