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就业优先大局下对新业态“流动性”与“确定性”的分析——以外卖骑手为例

孟泉 发布时间:2022-12-13 08:08:00 经济参考报

  2020年,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网约配送员”位列其中,外卖骑手已成为新兴职业。外卖骑手在平台的用工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在这种流动性下,如何理解新业态的“就业蓄水池”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平台经济践行国家“就业优先战略”,成为有待关注的议题。

  本调研通过访谈外卖骑手,发现外卖职业可帮助个体劳动者积累资源、完成转型,并助力劳动力市场具备“确定性”,即“想发展有通路、想转行敢迈步、想过渡能兜住”。

  外卖平台夯实骑手职业“就业蓄水池”作用

  骑手职业有着高度的职业开放性与收入公平性。这一特性可以帮助在劳动力市场中受阻的个体获得工作机会与收入来源。一方面,跑单工作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能帮助一些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平台内部的薪酬体系以单量计价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跑单奖励,多劳多得,按天结算,避免欠薪问题。

  湖北人田进华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辗转多个行业,后来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送外卖多劳多得,田进华跑单很勤奋,每月收入1万元以上。

  鹤岗人张硕起初成为外卖员是为了在农忙之余获得额外收入,后来发现跑单时间灵活、弹性大,也有较高收入,逐渐投入更多时间跑单,并鼓励同龄人加入,带动全村就业。

  骑手职业具备体系化培训与内部晋升通道。首先,专送模式下的技能培训体系,能够完善劳动者技能。专送模式下的站点对新骑手进行培训,帮助骑手快速适应工作获得收入,并且提供在配送行业内的发展机会。其次,平台畅通个体晋升的路径,扩充个体的职业发展空间。2022年11月针对美团配送生态管理岗的问卷显示,美团配送生态的管理人员中,约86%的人员是由骑手晋升而来,这些管理岗位包括合作商的站长、城市经理、大区经理等。

  平台通过“站长培养计划”从骑手选拔、培养管理人员,已有数千人实现从骑手到管理岗位的转型。

  孔维鹏起初是普通骑手,站长培养他成为助理,并教他办公软件与管理技能。孔维鹏从站点助理成为站长,将多个业绩不佳的站点逐一整顿为五星站点,最终成长为城市经理。

  为餐饮等生活服务业输送更合适的人才,畅通转型机会。从平台内部来看,除了传统的客服、酒店员等,依托美团业务生态,还有骑手经过培训、筛选及考核,转岗到“无人机飞手”“自动配送车云控安全员”等新岗位。2022年,首批骑手进行培训,最终取得无人机驾驶员执照。

  从平台外部来看,骑手在积累一定跑单经验后,积累相关知识,如餐饮运营、消费洞察等,有助于职业生涯转型,助力圆梦。

  李菱离开骑手岗位后,应邀至武汉开拓长沙某老字号餐厅业务,以前的跑单经验被用于资费洽谈、外卖活动设计、品牌推广、与负责其门店的配送站点打交道等,反哺其餐饮事业。

  “想发展有通路、想转行敢迈步、想过渡能兜住”带来的确定性

  从社会的角度看,骑手职业具备“确定性”。骑手职业的“确定性”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稳定性,即因行业稳定,工作机会有保障;其次,易得性,即容易进入;最后,公平性,即骑手工作收入可观,多劳多得。

  外卖平台推动建立充满发展可能性的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带动配送行业职业化进程。正如“想发展有通路、想转行敢迈步、想过渡能兜住”所言, 外卖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其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成为个体职业生涯的“跳板”;此外,有效的职业上升渠道是提升外卖骑手社会声誉的重要路径。

  平台作为“就业蓄水池”,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已经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美团发起的“同舟计划”。此外,国家将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在政府指导下,平台应持续秉承“科技向善”的理念,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打造更加和谐的用工环境,助力新业态健康发展。

  重视外卖行业等新业态对稳定就业的价值

  作为新的就业形态,应重视外卖行业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的价值。根据《2019年及2020年疫情期间美团骑手就业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美团配送为大量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2020年1月20日至3月18日两个月内,美团配送平台新招聘33.6万骑手。据美团《202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年有527万骑手在美团上获得收入。外卖平台“就业蓄水池”的价值凸显。

  因此,在对平台企业进行引导时要关注平台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业态的就业市场及人群特点。

  应充分考虑灵活就业特征,积极探索新型劳动和社保法律制度。数字经济出现后,传统的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用工模式日益弹性化,越来越难以适应固定工作时间、稳定劳动关系、按月缴纳社会保险的制度。作为新就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卖员自行跑单,按单结算,灵活性更明显,具备一定特殊性。

  建议积极探索新型劳动和社保法律制度,力争覆盖所有灵活就业群体,让全体劳动者享受劳动保障权益。同时,关注企业的实际困难,给予企业探索和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