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的实践要求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成就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发挥金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作用提出的新要求。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要始终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以实体经济为落脚点,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维护金融安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高度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协同,确保正确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支撑。
一、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以统筹性与协同性相结合解决发展方向问题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4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和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其中的集中性体现为,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的金融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金融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对金融工作核心领导地位,以中央顶层设计描绘金融发展蓝图,适时调整改革措施,科学确定工作重点;统一性体现在中央和地方间“整体和局部”的统筹协同关系。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从“纵向与横向交织结合”,到“纵向以条为主、横向以块为辅”,再到“整体以条为主、地方配合联动”的发展演化,通过“政策高度一致、央地高度统筹、执行高度协同”,以“上下一盘棋”始终确保金融业改革发展坚持正确方向,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也是中国真正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纲”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
二、始终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以效率性和公平性相兼顾解决发展定位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资本产生于社会再生产,因此金融是从实体经济中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是回归本源。在实践中,若对金融本源的认识模糊不清,则极易出现虚拟化运行、过度自我循环和非理性膨胀。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只有当好实体经济的“血库”,两者有机统一、互为表里,才能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筑牢自身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金融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精准聚焦新发展格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坚决纠正“脱实向虚”错误倾向的同时,坚持有扶有控,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释放金融政策红利,使得流动性更高效精准地注入实体经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多种资本形态包容并存。我国始终坚持正确处理不同形态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以资本的国有性与市场性有机统一、互为补充,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形成合力。在发挥国有资本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金融安全、托底社会保障等“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不断激发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的发展活力,通过设立“红绿灯”提升资本治理效能,不断为各类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同时金融业始终践行公平与正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金融服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辐射范围、增进社会总体福利。
三、始终坚持积极稳健的金融开放,以本土性和开放性相协调解决发展支撑问题
金融开放事关战略资源配置,事关国家利益与安全,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的能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深入践行积极稳健的金融开放策略,始终在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中有序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开放性”与“本土性”辩证统一、 协同互促,在平衡好开放、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关系中,既“以我为主”又“兼容并济”,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同时,始终不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出发,秉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金融开放战略,动态平衡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关系,推进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金融开放的既“跑得快”还“走得稳”。
四、始终坚持统筹渐进的金融改革,以系统性和科技性相适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帕累托改进”的稳定形式。近年来,伴随金融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金融体系开放度、协同度的持续攀升,不少风险挑战也随之而来,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找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在尊重金融运行基本规律的同时,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始终坚持“系统性”和“科技性”动态适配、协同互促,结合金融改革的整体部署协同配套、形成合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筹渐进式金融改革路径。在系统化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要积极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机会窗口,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方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
五、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与风险治理,以“有守”和“有为”相平衡解决发展保障问题
风险是金融的“天然基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运行秩序总体稳健,有效抵挡了外部变化冲击,始终没有发生系统性、全国性的金融风险,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当前金融风险高发易发,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都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这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与追求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找到“有守”和“有为”的平衡点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十八大以来,我国监管制度设计始终坚持“时、度、效”三统一,按照“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策略,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原则,“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本源坚守,“防控金融风险不能走向自我封闭”的战略思路,寻求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避免因一些政策调整过快过猛而打击预期,既防止不同领域政策“打架碰头”,又阻断将长期目标短视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刘佳宁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霞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
人民币国际化旺盛生命力从何而来
日前,“世界超市”义乌和沙特首笔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通过快捷通“义支付Yiwu Pay”贷款完成。近年来,中国始终将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的便利化程度作为重点工作推进。[详细] -
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作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详细] -
理解世界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济”这个学科,取而代之的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更加细分的学科领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