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01-23 08:36:00 深圳特区报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本期栏目对该话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董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当中

  主持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您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奋力开拓出来的道路。因此,这条道路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当中蕴含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其基本要义,即“八个坚持”当中。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最本质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要求金融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要充分体现普惠性,与西方国家金融资本的垄断性、掠夺性和脆弱性有本质区别。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经济金融共生共荣理念,要求新时代的金融工作必须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与某些西方国家金融业过度膨胀、脱实向虚的发展路径有显著差异。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是确保我国金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并未出现金融危机,与某些西方国家事前放任金融风险积累,反复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为我国金融工作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求金融创新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市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靠法治的力量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我国金融发展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需要这个关键问题,从供给侧入手实施结构性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我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能。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就是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在稳的基础上,把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部署落实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您如何理解?如何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董昀:金融监管要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就必须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一是要切实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协作配合,各地要落实好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责任。二是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三是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四是要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处置体制机制,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扎实稳妥化解风险。

  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全面提升金融供给体系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

  主持人:实体经济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国家强盛的根基,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您认为今后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工作,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董昀:围绕加强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做好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资源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二是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完善机构定位,强化市场规则,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全面提升金融供给体系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三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好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