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发布时间: 2024-07-24 09:17:00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强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粮食安全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贺俊: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贺俊表示,加强系统集成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强化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需要在锚定总体目标、战略和主线的前提下,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关键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各个维度进行持续调试和优化。首先,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集成。经济体制改革要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关系,在实现各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目标间协同。协同的关键是在顶层设计阶段即统筹谋划和综合权衡,科学合理制定改革目标,避免在实施中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其次,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集成。应在完善产权保护、要素市场改革、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给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的改革预期,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条主线展开,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业、服务业、要素市场等各领域的改革。此外,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集成。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过程中的政策体系,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谋划和实施。最后,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集成。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集成、战略集成、政策集成,应以组织集成为保障。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为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组织集成的根本。

  摘编自《光明日报》

  【程建平: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指出,广大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新进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高校力量。一是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构筑人才竞争优势,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畅通三者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二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高校要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新进步,就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鼓励自由探索,持续优化科研工作模式。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持续优化科研工作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政策,既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由探索,又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高效率组织有组织科研。四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该如何破题?关键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藩篱,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原磊: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持续释放红利,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一,释放技术红利。新质生产力实现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催生更高质量、更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新质生产力实现效率提升,主要表现为生产工艺的改进,重在通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其二,释放结构红利。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要素组合的优化和跃升,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具有更丰富知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与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对传统和新型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将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我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结构红利。其三,释放绿色红利。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够通过释放绿色红利,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方面,对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绿色产业本身的发展,将带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其四,释放改革红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这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树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民生为重。要努力做到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提升改革创新能力,使之充分体现人民性、实效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深化改革,治理为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在方法论上,有必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以下若干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制度体制与方针政策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长期目标与近期任务的关系,重点工作与一般要求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关系,整齐划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发展为先与治理为要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管治模式与创新导向的关系,秩序规范与活力效率的关系,全面领导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民主与民生的关系,上级压力与下级动力的关系,成本与成效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舍与得的关系。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从实践情况来看,基层治理中存在“权责不匹配”“条块分割”以及“小马拉大车”等现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调动基层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制度效应递减、效能弱化。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持续提升治理效能。要力戒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杜绝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辩证看待制度的有限性与人的能动性关系,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摘编自《解放日报》

  【段龙龙、许建南:以新质生产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段龙龙、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许建南表示,新质生产力持续渗透并内嵌于粮食产业链之中,使得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主阵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需大力推动“产购储加销”粮食全过程数字化升级。一是在生产环节,集成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音视频技术、3S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对粮食种植过程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各环节精准化、智能化转型,最大限度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利用率,大幅拓展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二是在收购环节,应用物联网、扦样机器人、智能化检验设备、自动化传输等技术对收购过程实施数字化再造,提高作业效率,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三是在仓储环节,打造“智慧粮仓”。加快形成“智慧储粮”+“绿色储粮”双轮驱动的现代储粮体系。四是在加工环节,将工控网络、人工智能、PLC系统等新技术引入粮食生产线,搭建“数字化车间”。五是在销售环节,积极搭建“区块链+消费”新平台,打通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