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扩大西部开放路径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

发布时间: 2025-11-10 09:31:00 来源: 西藏日报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西部地区实现高水平开放,既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资源优势“聚能量”、夯实基础设施“硬支撑”的重要举措。如何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高水平开放,西部地区在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文章。

  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广袤,资源丰富。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2%,人口规模超3亿,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例如,在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中,天然气储量、水资源、旅游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7.6%、50.1%和26.9%,这些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外资、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2024年,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下,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总额超300亿元,促进农食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实现了对外开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重点关注具备牵引作用的运输通道、开放平台、“一带一路”以及“东数西算”等,不仅缩短了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省份的时空距离,也增强了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的连接性,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目前以“陆海新通道”为枢纽的物流体系可达全球563个港口。

  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创新开放平台以及数据中心集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现高水平开放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环境是掣肘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2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21.3%,且人均生产总值也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经济差距使得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动力不足,外资吸引力较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0%。在外部环境方面,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剧,对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带来了挑战。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西部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亟需优化,但由于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变化,使得国际资本在选择投资目的地时更加谨慎。

  西部地区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实践路径

  西部地区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依托资源禀赋,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鼓励国际项目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开放质量,注重注入人文交流、科技创新等新内涵,增强与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为推进高水平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西部地区要加快对接东部地区未来产业的新布局,谋划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东部地区在高端制造、平台建设、技术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而西部地区在产业基础、市场潜力、战略资源、政策机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双方强化区域创新协作,可以共同推动产业链延伸,更好服务经济“双循环”。

  为实现产业“系统接续”,西部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挥政策优势,以协调政商关系、降低制度成本、优化产业集群为基础,在土地开发、财税改革、金融创新、“一带一路”等方面,持续激发制度红利。二是做好区域协同,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战略机遇,提高西部地区在国家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开放互济”的综合交通系统,即与东部沿海地区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对接东部沿海开放前线,合力打造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的南向开放新枢纽。

  政府引导在西部地区实现高水平开放过程中至关重要。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还应加强合作协调,推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另外,在推动高水平开放过程中,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绿色经济,通过绿色技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