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西藏昌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横断千山“绣”美图

陈志强 发布时间:2020-10-09 09:09: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解放70年来,昌都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全市发展稳定大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江大地更锦绣、横断千山起碧浪,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植树造林,藏东绿意盎然

  今年3月20日,卡若区城关镇野堆村的义务植树点热火朝天,大家撸起袖子、拿起铁锹、钢钎,挖穴、扶苗、填土、浇水,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种下了2500余株云杉。

  近年来,昌都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生态补偿脱贫、草原管理等工作,全市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增强。

  在国土绿化中,昌都市依托现有地理环境、水系条件、气候特点等,突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点、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抓好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公共场所的环境美化。在水土流失、沙化防治地区大力建设生态林、水土保持林,在干热河谷地带建设经济林,在中心城市、重点乡镇周边大力开展森林围城,在重要交通沿线、河道沿线、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大力建设景观林和护路林、护岸林……

  2018年,顺利完成在左贡、丁青、洛隆、边坝等四县实施的“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共造林24681.8亩;

  2018年底,全面完成全市海拔4300米以下368个“无树村”、36122户“无树户”消除任务,累计栽植各类苗木130万余株;

  2019年,在城区绿化美化及“花海”行动中,栽种各类苗木达40余万株,栽植格桑花1.2万平方米;

  今年,已经完工的“昌都解放70周年”大庆项目周边绿化工程,共计2000余亩,栽种树木约1.2万余棵。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近200万株,累计新增人工林地37.56万亩,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全部清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4.78%。目前,全市森林面积382万公顷,草原面积571.46万公顷;现有自治区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9个,总面积44.820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1%。

  保护自然,三江万物欢腾

  在类乌齐县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毛岭管理站,有的马鹿趴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竖直了耳朵,保持着警惕,还有胆大的径直朝人走来。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万公顷,涉及类乌齐县桑多镇、长毛岭、卡玛多、类乌齐和岗色等5个乡镇。成立于1993年的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7月,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成立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拿出芫根,“嗦嗦嗦……”不停地呼喊。不一会儿,马鹿便从各个方向慢慢聚拢过来,欢快地吃着芫根。

  类乌齐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段世昌告诉记者:“保护区内以马鹿、白唇鹿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近几年,保护区及其周边,雪豹、棕熊等野生动物也频繁出来活动。”

  近年来,昌都市累计投入18852.89万元,对3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工作。其中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资8218万元,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7759.89万元,八宿县然乌湖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资2875万元。

  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芒康县于1986年设立的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发展而来。该保护区管理站负责人四郎次仁表示,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地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滇金丝猴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已增加到800多只。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0种,包括云豹、雪豹、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以及小熊猫、猞猁、藏马鸡、鹦鹉、秃鹰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现在,没人再偷伐偷猎,家家户户都有生态护林员。”该保护区野保员邓培说,“村民看到滇金丝猴,为了不惊扰它们,经常主动绕着走。”

  吃“生态饭”,鼓起百姓腰包

  在卡若区如意乡如意村生活了50年,次仁平措这几年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2015年,如意村开始建设苗圃,他把自家的28亩山地以每年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租给了昌都市林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苗圃,每年能收2.8万元的土地租金。“不仅节省了种地的力气和时间,闲下来的时候还可以做点小生意,简直是太好了。”次仁平措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参加了卡若区林业局组织的苗木种植管理、育苗技术等培训,在苗圃基地里浇水、施肥,每天有150元的工资收入。”次仁平措乐呵呵地说,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顾得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而念起“生态经”、吃上“生态饭”的人,在察雅县可不少。

  2015年,察雅县结合实际打造万亩经济林。如今,11985亩、52万余株的杂交构树、树上干杏、苹果树、桃树等经济林初见成效,漫山遍野的林木“绿了大山、护了生态、富了百姓”。

  2017年,察雅县杂交构树苗圃落地卡贡乡邓学村。项目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以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309亩弃耕地。村民向巴欧珠家共流转土地9亩,每年能收到租金9000元。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被优先安排进入苗圃成为一名种植工人。

  “在苗圃干了两年多,从栽种到树枝分叉裁剪等技术,我都学会了。”向巴欧珠笑容满面地说,“干一天活有100元,去年我领到了6000多元的工资。”苗圃没活时,就出去打零工。2019年,他打零工收入1.5万元,“比起种地强多了”。

  如果说,如意村、邓学村的群众刚走上吃“生态饭”的路,那八宿县然乌镇的群众已经吃上“生态饭”很多年了。

  作为昌都最重要的自然景区,然乌湖景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加上高山奇石、冰川、湖泊、湖心岛,组成了一幅醉人的景色,成了国道318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前,生态旅游已成为然乌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切实加强然乌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如今,镇有环卫队、专业管护站、垃圾打捞队,村有保洁员、护林员、垃圾打捞员,生态关键部位、重要节点有专职人员领导、专人蹲点值守落实……优质的旅游环境、生态环境,让当地群众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受益。2019年,然乌镇接待游客约30.39万人次,增收3233.6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3990元。

  如今的昌都山青、水美、天蓝,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