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行业动态

“全力推动藏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8-07-04 08:52:00来源: 西藏日报

  今年55岁的刘铜华可能未曾想到,一个长期在北京的医学工作者会和边疆高原西藏结下深深情缘。

  刘铜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6年,在两年挂职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即将结束前夕,时年53岁的刘铜华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选派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工作,挂职西藏藏医学院副院长。

  这个决定,着实给即将回京与家人团聚的刘铜华出了道难题,作为资深主任医师的刘铜华更深知年龄超过50岁不宜入藏的道理,但他毅然辞别家人,背起行囊,只身进藏。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决定的意识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组织上清楚他的做人做事准则。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对口援助西藏藏医学院的每一批援藏干部都要面对和回答的传统考题。

  站在一批批援藏干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面对西藏藏医学院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刘铜华自己都没想到他会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然而,让刘铜华更没想到的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与自治区教育厅和四所对口援助高校的鼎力帮助下,西藏藏医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带领全体师生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实现了西藏藏医学院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成就了藏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完成“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工作;完成“藏医药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立项;建立了“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等。这期间,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给了刘铜华充分施展才华的大平台。

  精准援藏的“必要动作”

  “加快藏医药学发展,提升藏医学院办学水平,健全藏医药教育体系,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藏医药‘双一流’建设的学科需求。”初到拉萨,刘铜华正赶上西藏藏医学院党委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援藏干部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

  刘铜华根据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的决策部署,结合《西藏藏医学院“十三五”规划》,科学拟定教育人才“组团式”三年援藏工作方案,重点抓学科体系、学科团队、人才培养、科研条件与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平台建设等六方面工作。在刘铜华的意识深处,“组团式”援藏要精准,必须在“学、研、医、产”等领域积极作为。

  刘铜华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西藏藏医学院党委和师生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申报藏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以及藏药学硕士点建设工作。刘铜华作为工作团队的一员经过不懈努力,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西藏藏医学院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藏医)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学(藏药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罗布顿珠说:“教育部批准西藏藏医学院藏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标志着西藏藏医学院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形成了藏医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这对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刘铜华副院长团队成员做了大量工作。”

  同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西藏藏医学院党委推动“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的重大工作,刘铜华又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撰写申报材料、综合协调等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4月17日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正式评议并公示。

  这两项重大工作的成功实践,标志着西藏藏医学院发展进入新阶段,对藏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刘铜华同志开展援藏工作以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高质量完成了学校党委交付的各项重大工作任务,成绩显著,在促进整个学院跨越式大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评价道。

  科研援藏的“创新动作”

  为进一步加强西藏藏医学院科研能力建设,刘铜华在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的统筹协调下,组织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申报“藏医药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解决了制约藏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完成了‘藏医药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立项和第一批24个启动工作。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和自治区项目立项24项,比去年同期翻一番,立项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项目管理科科长泽仁达瓦向记者介绍。

  为打造科研创新高地,刘铜华根据西藏藏医学院党委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整合区内外资源,统筹协调对口援助单位,在九大领域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协同创新。同时,建立“1+1”学科建设模式,对接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培养第二代后备学科带头人、带动培育第三代学科带头人,促进藏医药学一流学科建设,并通过与援藏单位相同或相近专业合作,聘用兼职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团队配备内地特聘学科带头人1名,作为合作教授,学术骨干1名,负责落实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主持制定和修订西藏藏医学院科研管理、研究生教育制度30余项,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人才援藏的“造血动作”

  “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留下一支有担当、有作为、有能力、带不走的队伍才是援藏的根基。刘铜华深知援藏促进了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和提升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为加强学科建设,刘铜华根据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的意见,起草制定西藏藏医学院“百名人才柔性引进计划”,采取“定期援藏”“柔性引进”“专家协作”“借脑引智”“自身培养”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引进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或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队伍建设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和完善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聘用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对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截至目前,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和西藏藏医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刘铜华通过个人影响力已柔性引进黄璐琦院士和乔延江、钟国跃、刘建平、庾石山、李萍、孔令义、孙晓波、王智民等一批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知名专家30余人。

  西藏藏医学院也由此借力,通过落实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进了精准选派培养对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并通过教学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合作、高层次学术交流等工作,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培养,每年还委派10至20名优秀研究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落实“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

  五十,知天命之年。刘铜华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援藏,就要把西藏援助好。我要像我的藏族名字‘多吉杰布’(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寓意一样,做合格共产党员、守医生本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雪域高原多作贡献,为推动藏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倾尽全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