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张维为: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张维为 发布时间:2020-09-01 08:33:00 人民日报

  当今时代,世界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加剧;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经济全球化经过多年发展演变,也面临新情况新挑战。近年来,个别国家奉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给全球治理带来更多挑战。有的国家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屡屡“退群”,破坏二战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机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益显现。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都无法主宰世界事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呼唤新变革。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难题和发展困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是走向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对抗冲突的世界?还是走向团结应对挑战、实现合作共赢的世界?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尽管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中国共产党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开辟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双赢、共赢,超越了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陈旧观念,描绘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写入自己的章程,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大党担当。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汇聚起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人类共同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冲击,集中反映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严峻性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尽管如此,有的国家在抗击疫情问题上依然我行我素,为推卸自身责任煽动对抗,破坏国际抗疫合作,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给全人类带来严重威胁。

  在疫情这一全人类共同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克时艰,加强国际抗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今年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4月2日,中国共产党同100多个国家的230多个政党就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发出共同呼吁,强调各国应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果断有力措施遏制疫情蔓延,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相互支持和帮助,汇聚全球资源和力量,坚决打败病毒这一人类的共同敌人。中国及时公开透明向世界发布疫情信息,积极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守护国际产业链安全,主动与国际社会分享治疗经验、防控方案,乃至直接派出医疗专家组实地协助防疫工作。中国始终坚持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坚持生命至上、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评价中国为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今天的选择影响着未来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致力于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且致力于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很多问题上完全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