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国家公园“守山人”

周喆 蓝翔 发布时间:2020-09-17 09:05:00来源: 新华社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几位生态管护员出发进行山林巡查(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初秋时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水潺潺,鸟儿啼鸣,回荡于山谷之间……

   “这个季节气温适宜,水草丰美,岩羊等高原野生动物很活跃,爱跟人类‘捉迷藏’。”带上通信设备和笔记本,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生态管护员王学清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开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王学清(中)与队友在讨论布设红外相机事宜(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蓝翔 摄

   巡护途中,一路攀爬,又要拍摄记录,终于到达山顶时,管护员们全身衣服已经湿透。

   今年46岁的王学清,出生在祁连县。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

   祁连山四季都美,但大多数时候,巡山并非常人想象那样惬意。寻找地点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记录巡护监测情况,捡拾沿途垃圾,遇情况及时报告……虽然途中崎岖,甚至无路可走,但很多“路”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走”出来的。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王学清在记录巡山情况(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蓝翔 摄

   “每天最远要走55公里,每月至少巡护22天。”王学清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管护区面积约2.8万公顷,有30名管护员。

   据当地群众回忆,过去因过度开发、草原过牧过载、人类活动干扰,祁连山一度不堪重负。

   王学清说,上半辈子在祁连山以放牧为生,下半辈子要好好守护这片土地。

   “平均一个月穿坏一双鞋子。”跋涉在怪石嶙峋的山路上,王学清的脚后跟经常肿胀。如被岩石荆棘划伤,就用野草止血,几个人还相互帮忙。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王学清在捡拾垃圾(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蓝翔 摄

   春夏降水多,山沟里会有塌方、泥石流,甚至冲垮了路只能干等雨停。

   “春季里么就到了这,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巡山之路难免寂寞,王学清就把这首青海民歌唱给远山里的野生动物“听”。

   可最难熬的日子,还是漫长的冬季。一次在更换红外相机途中,王学清的队友不慎掉入冰窟窿,凭借多年经验,大家合力将其救起。经历过同样的危险艰辛,王学清却是别样的心境,他形容当时情绪如“天地白茫茫一片苍凉得很”。

   据妻子祁增英回忆,王学清回家后说“以后再也不想走这样的路了”,可第二天清早,又带上干粮扎进了山里。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在捡拾垃圾(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蓝翔 摄

   “平时大家就带一个馒头和一壶水。到了冬天怕结冰,连水都不敢带。渴了,就在树上随手‘摘’一块冰含着。”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说。

   站在山脚下,王学清一眼就能辨出远处的动物。在他们的努力下,油葫芦保护分区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德康告诉记者,这个区域发现的岩羊数量从20余只增加到近800只,“分区相继还发现雪豹、猞猁、豹猫、荒漠猫、兔狲五种珍稀野生动物。”

   “岩羊多了,甚至开始跟山脚下的牲畜抢吃的。”王学清说,出现这一变化,“很开心,很知足”。同样,曾经的荒山也变得森林繁茂。远远望去,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挺拔苍翠,绵延一片。

   “会一直坚持下去吗?”记者问。

   “嗯……”王学清顿了下,轻轻移开一块落石,转身走在小路上,嘴里念叨:“以后年纪大了动不了了,就把儿女们叫上山一起守着。”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