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走进乡村看小康 三个高原贫困村的幸福“蝶变”

发布时间:2021-07-16 09:1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7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广大农奴对新生活有了最起码“吃饱、穿暖”的祈愿。

  2019年底,西藏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70年的岁月齿轮里,刻下了西藏360多万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路镌写着艰辛,又洋溢着甜蜜。

  毗邻市区的岗村、在小康示范路上崭露头角的格林村、边境高山上的夏村,在脱贫的道路上,他们有各自的“症结”和“难题”,有不同的困扰和焦虑,但奔向新生活的脚步他们都未曾停歇。

  3个高原村庄,3条“蝶变”之路,它们各自在一方贫瘠里涅槃,却又一起写下了雪域美好新生活的壮美“画卷”。

  岗村:交通要道上的“留守”之困

  岗村,位于桑珠孜区甲措雄乡,距市区仅28公里。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这个距离城镇中心近、道路交通便利的小村庄,开始面临属于它的“小困境”: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向城市“出走”,留下的大多是妇孺老弱。

  岗村耕地面积1350亩,户均近20亩,原本也是日喀则“西藏粮仓”这一美誉里的一粒“米”。然而,在“出走”和“留守”之间,原来的优势变成了发展“劣势”:没有从事重体力生产的劳动力,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增收能力不足。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公安局驻村点恰好就在岗村。2020年2月,又是一批驻村工作队轮换。桑珠孜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驻村工作队队长唐清泉发现了一个问题:岗村为实现脱贫,近几年修建了51座温室大棚,用于弥补农业的发展短板,但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匮乏,这些大棚并没有产生预期收益。

  唐清泉觉得岗村的妇孺老弱还真适合“大棚致富”。一则劳作力不强,二则可以把荒废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三则便利的交通也利于农作物销售。

  说干就干,唐清泉和驻村工作队员首先开始攻克技术难关。他们积极协调桑珠孜区农业农村局定期为村民讲解温室种植技术,手把手指导栽培、浇灌等环节。随后,通过与市区各单位沟通,采用“单位食堂+种植基地”的“订单”模式,解决了岗村蔬菜销路问题。

  贫困户卓玛今年32岁,丈夫在城区打工,她在家看护孩子和老人。这一次也跟着大伙一起学习了温室种植技术。“现在我们村里的大棚种植了上海青、小白菜、土豆、萝卜、莴笋、青椒、西红柿、黄瓜等市场热销的蔬菜哩。”

  不到半年时间,岗村已向桑珠孜区公安局提供蔬菜8批,就地带动就业102人。

  村民的温室大棚有了“订单”,民警的餐桌上有了新鲜蔬菜,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得到了村民和民警们的认可。

  留守村民个个变致富能手。而今的岗村,有了朝气、有了活力,“留守”小村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格林村:小康示范村“脱贫固本”有策

  一栋栋崭新的二层藏式小楼,与门前各色鲜妍的花朵交相辉映。身着门巴族服饰的村民在菜园、果园里忙忙碌碌。

  这里是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的格林村。与岗村的交通便利不同,2016年格林村到背崩乡政府的公路才得以通行。

  作为西藏边境小康示范村,格林村早些年光景并没有如此光鲜。村党支部曾被墨脱县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多靠简单的农业和各种补贴生活,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贫困村。

  “公安厅各驻村工作队坚持发挥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致富帮扶员‘五大员’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找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申报项目,协调落实资金,帮助群众稳定增收。”自治区公安厅警务综合行动总队(强基办)政委肖旭东告诉记者。

  这一做法在格林村得到了最好的印证。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吹起冲锋号后,林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黄家斌主动申请到格林村担任第一书记,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

  产业是“脱贫固本”的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黄家斌协助村“两委”狠抓党员队伍,发动群众,建设扶贫茶园385亩,2020年首次采茶增收6万余元。

  随着电商走进千家万户,黄家斌把眼光投向了电商微信带货,开展消费扶贫。他多次邀请县电商公司到村内开展培训,引导村内有文化的年轻人网上销售村内滞销的红米、木碗、野山草药等特产。

  格林村美则美也,却少了些绿色的灵动。黄家斌担任第一书记后便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如今的格林村家家有菜园,户户种果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每户直接增收2000余元,为带领村民稳定增收、强基固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村:边境高山上的主动脱贫

  在铁皮搭建的“小卖部”里,班典熟练地拾掇着,方便面、小零食、饮料,可满足过路行人简单需求。

  小卖部对面,是班典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建立的加水点。这里是从吉隆县城到吉隆镇的必经之路,靠小卖部和加水点,最多时班典一天收入达400元,和以前贫困户的生活是天壤之别。

  夏村,是吉隆县一个边境小村。2018年12月,日喀则市吉隆县公安局新村便民警务站站长尼玛索朗带着工作队入驻夏村。当时,村里有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工作队按照既“管肚子”又“管脑子”的要求,以村委会为阵地,系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群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知晓率,增强“我要富”的信心和决心。

  夏村贫困户班典找到驻村工作队,表达了自己要用双手脱贫致富的愿望。“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班典属于三级视力残疾人,依靠党和政府的各类惠民政策维持生活。”班典主动脱贫的觉醒,给尼玛索朗带来极大触动。

  “贫困群众一心想脱贫,我们工作队怎能不想办法为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很快,夏村大车临时加水点成为班典自力更生的工作。加水点对面是搅拌站,每天从加水点经过的车辆很多,驻村工作队又鼓励班典经营起一个小卖部。

  现在,班典在加水点和小卖部忙得热火朝天,妻子在家种地,儿子在县完小读书,小日子充实而满意。

  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仍在前方,雪域高原上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