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朗:从政府工作报告看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给国内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具体到我国政府财政,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收入有所下降,2020年罕见地出现了政府预算“四本账”收入同时下降的情况;二是为保障疫情防控和“六保”支出经费充足,财政支出规模必须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这艘巨轮在大海中如何继续平稳前行,财政政策将如何发力?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答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一是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以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努力稳企业保就业。
二是多渠道筹措财政资金。全国“四本账”财政支出依然保持增长:尽管财政收入下滑,但考虑到疫情常态化,为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应对支持“六保”,发行不计入财政赤字的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以及调用各类预算结转结余资金等渠道。为应对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比去年至少增加0.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赤字3.76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
三是重点保障“六保”支出。一方面,与往年相比,一如既往地强调政府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另一方面,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特别要保市场主体发展。不仅要用2.5万亿元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而且继续增加教育、社保、医疗、扶贫等基本民生支出。同时,针对今年的突发情况,报告里多组数字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确保人民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逐项提出对“六保”的资金、政策支持。
四是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加并提高其作为资本金比例,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放大基建投资规模,更好地发挥稳增长、保就业的作用。
在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加大政府投资是应有之义。除今年新增加的3.76万亿元赤字、1万亿元特别国债、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外,我国城投债发行规模目前已经超过0.9万亿元,全年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因此,财政、准财政合计筹集的政府投资资金将超过10万亿元,预计占GDP比重将超过10%。这个水平与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以及目前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当。
五是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今年疫情冲击下,承担“六保”任务的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中央将更多的资金转移给地方使用。报告中提到今年新增加的财政赤字1万亿元和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都将全部安排给地方,不折不扣用在落实“六保”任务和减税降费等方面。并对这2万亿元财政资金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这部分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此外,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安排比去年增长10%,还将专门安排对湖北的支持,以全力保障地方财政正常运转。
(作者系暨南大学财税系副教授)
-
黄仁伟:一带一路”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西方大国的挑唆之下,少数发展中国家把疫情“中国责任论”和“债务陷阱论”结合,出现履约和还贷困难情况。[详细] -
桂华: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
改革开放之后,立足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市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农村形成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详细] -
直面挑战,坚定信心: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
当前海外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截至5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22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3.5万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