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让绿水青山永驻高原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第一站便来到了尼洋河大桥,习近平总书记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西藏自然环境脆弱,生态修复难度大。作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西藏要在巩固好已经取得的“绿色财富”的基础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西藏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继续去守护好这方人间净土,进一步去强化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而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工作中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关键。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开展环保政策法规、环保工作进展与成效等宣传,力求使公众能真正了解环保、理解环保,从而在参与环保工作中发挥作用,并且将环保意识深植心中,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环保教育不只是个被动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使人们将学习到的环境知识应用起来,进而影响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利用植树活动、科学展览、参观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园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活动。政府应当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有创意、有影响、有效应的“环境宣传”、“环境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激励人们踊跃参与,营造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保宣传,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利用好新闻媒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采取制作环保纪录片、公益广告,设立环保网站、环保论坛等形式,向公众宣传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揭示人类不当的行为,将环境危机感深深植入公众心中,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环境意识由教育而强化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加强法律约束力,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光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同时也要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来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还应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将更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养成。
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永驻高原。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中国西藏网 文/刘文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宝“藏”故事·70年巨变|西藏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81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详细] -
西藏首个沙漠公园建在雅江边
截至目前,沙漠公园的大门、展销中心主体工程、廊桥基础建设、游步道、三个观景台均已完工,后续建设预计将于8月启动。[详细] -
青藏高原小山村:从传统开山治水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湟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刘志福告诉记者,国家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的持续投入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打了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