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李长安:“人才下沉”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李长安 发布时间:2021-03-17 08:51:00 环球时报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大批人才开始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分散。这种变化既是人才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使然,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人才流动的规律来看,在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才流动都是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此时城市的“聚集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入。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58%,但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

  不过,如今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人才逐渐“下沉”的迹象日益明显。如果说过去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发展前景,那么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方面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相应的人才流动多元化也开始出现。

  从直接原因来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学生扩招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数量出现明显上涨。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0万左右,而2021年预计将有900万大学生毕业,总量扩张了约9倍。人才队伍的扩张会使中心城市产生一定的“人才渗漏效应”。这种趋向反映的是一线城市的“聚集效应”正在向“扩散效应”转变。在一线城市发展过程中,周边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而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漏”。特别是随着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力量来说,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一线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往外“推力”也越来越大。工作、购房、通勤压力大,几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网上流传的“996”“打工人”等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各城市间的“人才大战”连年上演,很多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人才的“拉力”越来越大。“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悄然改变。同时,一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过去“大而全”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减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持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注重数量向看重质量转变。

  客观而言,“人才下沉”极大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如果说过去是由少数几个一线城市的“点”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话,现在则在“人才下沉”推动下形成由城市群、经济带这些“面”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这样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强。不仅如此,“人才下沉”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更平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更优的人才资源配置。值得强调的是,“下沉”不是“下降”,更不是浪费。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才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去,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人才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容易发挥出来。(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抓紧补齐国企干部管理短板

    国企改革正朝着更深层次迈进。中央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科学机制。[详细]
  • 吕德文:打造“好”的城市化梯度结构

    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典型的梯度特征,不仅一些城市自身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梯度差异,具有“中心—边缘”特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速度也存在明显差别。 [详细]
  • 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团队促创新职能

    经过认真调研和梳理发现,制约劳模创新工作室职能正常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制造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定位和职能主要是技术攻关,解决生产难题,为企业节流创效。 [详细]